云帆標識現場管理目視化質量管控就用三確認
傳統的“互檢”只是挑出別人的毛病,與己并無關系。
這種確認法則講求確認者的責任,要求本工序的操作人員必須同時承擔起上道工序的責任,使質量責任制真正落實到每個操作者肩上。
為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員工的自我管理意識,在現場質量管理中,以質量“三確認”為基礎,積極有效地開展了大量的qc小組、改善提案等重在員工參與、發揮員工能動性的群眾性管理活動,從而促進了質量“三確認”的不斷深化和提高。
這些立足本崗位、圍繞“三確認”開展的群眾性改善活動,形成了一個個不斷滾動提高的pdca循環,進一步推動了“三確認”工作的深入開展。
number01
“三確認”的內容
1.確認上道工序零部件的加工質量
其含義是本工序的操作者必須用圖紙、標準等對上道工序流轉下來的材料和部品進行質量確認。如果上道工序質量不合格,應作好記錄,并把不合格品返回上道工序。只有完全合格,才可進行本道工序的操作,否則,前者的問題造成的質量事故,完全由本道工序操作者負責。
2.確認本工序加工的技術工藝要求和加工質量
操作者必須在加工前確認本工序的加工內容、相關技術要求、加工設備、工裝及有關加工條件參數,操作時必須嚴格按照圖紙、工藝要求操作,嚴格遵守工藝規程和工藝紀律,確認自己的操作過程是否符合技術要求,發現問題要及時提出,經品質保證人員處理后再進行操作,不允許拋開圖紙只憑經驗進行操作,對自己的操作過程要進行質量確認。
3.確認交付到下道工序的完成品質量
零部件完成后要確認,質量合格后才能轉到下道工序。用同一把量具進行測量,用不同的眼光審視。如果發現質量問題,應立即改正,不得將不合格品轉入下道工序,對不合格品要進行分析,找出原因,擬定對策,預防類似問題的再發生。
這種質量確認法,與傳統質量管理的“互檢”法比較相似,不同的關鍵點在于,傳統的“互檢”只是挑出別人的毛病,與己并無關系。而這種確認法則講求確認者的責任,要求本工序的操作人員必須同時承擔起上道工序的責任,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使質量責任制真正落實到每個操作者肩上,通過相應的考核,真正實現責任與利益的統一。
轉入加工的確認點是連帶責任的開始,也是對自我確認的肯定。就其實質來講,它是國有企業自檢、互檢經驗的再發展,是員工主人翁精神的再體現,是工藝紀律松懈教訓的再糾正。這三條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并形成良好的質量意識和習慣,卻需要一個很長的培育和實踐過程。
number02
“三確認”現場質量管理法律保障機制
1.組織結構及職能
為充分調動生產人員的責任心和主動性,組織機構中沒有設置質量檢查部門和專職檢查人員,而是設立品質保證部門,從而使生產員工從根本上消除了依賴思想,真正在員工思想中樹立起“我就是質量的主體”“我對質量負全責”的認識。
同時,由于每位員工都要身兼生產員工和檢查員二職,因此,也有效地調動了員工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而品質保證人員的職能,從單純的事后檢查向監管、總結、指導的職能轉化,并延伸到品質開發。
對于不良品的出現,他們同一線工人和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會診、分析,從各個環節和要素中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從規律、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指導,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從根本上杜絕了問題的再發生,并有效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素質和質量意識以及品質保證人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指導的能力。
涉及到生產過程中質量管理的各部門的職能是:
品質保證部:是對全過程進行質量保證、確認的權威部門。從原材料、零部件人廠,生產加工過程中各工序點,到產成品的全過程,對質量進行監督、控制、分析、指導、改進。
資財動力部:負責確保加工設備完好、計量用具準確。
生產技術部:負責生產過程的工藝規程、工藝紀律、加工工藝、技術要求等的技術支持。
2.建立健全完善的工藝標準和管理制度
要進行“三確認”現場質量管理法,其前提是要抓好各項基礎工作,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是完善工藝標準和管理制度。只有生產現場的各個環節都制定了完善(不僅要規定干什么,而且要規定怎樣干和干到什么程度)的標準、制度,才能保證質量“三確認”的有的放矢和有效執行。
制定標準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是由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草擬標準,并邀請執行人員共同參與制定,同時將該標準在實踐中予以考驗,檢驗各方面提供信息的準確性與適用性。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執行人員對標準的正確理解,有效調動執行標準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為達到標準而努力,同時,也可通過執行人員的參與,吸取好的實踐經驗,防止標準的規定脫離實際,難于執行,從而增加標準的可行性。
質量責任制明確地規定了現場人員在質量管理工作中的具體任務、責任和權利,把同質量有關的各項工作與員工的積極性結合起來,使現場質量保證體系得以充分地發揮作用。
3.培育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開展“三確認”(3c)現場質量管理法,要求員工既是生產者,又是檢查者,同時還要承擔現場的部分管理職能,因此,企業需要培訓一支適應現場工作的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1)培訓形式多樣化、效果高效化
根據生產實際,合理安排培訓時間,區別不同對象,采取不同形式進行培訓,適應開展“三確認”的崗位需求。如:進行出國培訓、每日上崗培訓、集中培訓、有針對性的外培等。
(2)變被動培訓為主動培訓、超前培訓
根據生產變化、新產品投入等,提前進行崗位需求培訓。
(3)主管培訓部門協調,需求部門具體操作
公司人事培訓部門依據各部門的培訓需求,負責制定統一的培訓計劃,由各部門執行,并協調和監督培訓工作,各責任部門分管各自的各項培訓工作,從而掌握培訓的重點及深度。
(4)換崗培訓
為確保上下道工序間的有效確認,實行了工序間的換崗培訓,即確保了“三確認”的有效實施,又實現了一人多能。
4.建立質量記錄及規范流轉形式
根據員工自主確認的特點,以品質保證部和制造部相結合的方式,在各不同工序合理設置了適合各崗位特點的質量記錄。根據產品質量特性的重要程度,分別設立了員工確認、班長確認、課長確認等確認等級。
5.建立嚴格、有效的考核管理和激勵機制
其含義是本工序的操作者必須用圖紙、標準等對上道工序流轉下來的材料和部品進行質量確認。如果上道工序質量不合格,應作好記錄,并把不合格品返回上道工序。只有完全合格,才可進行本道工序的操作,否則,前者的問題造成的質量事故,完全由本道工序操作者負責。
6.建立持續改進的管理職責
不斷提升員工的質量意識和持續改進的素質,是公司品質保證部門的重要職責。對于員工在生產過程“三確認”中出現的問題,品質保證部門通過綜合分析,從技術標準、加工方法、設備工裝、原材料等諸方面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對策,幫助、指導員工實施質量改善和提高。
在管理上,品質保證部門通過綜合匯總生產各環節中反饋的質量問題,應用統計方法、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實施監督與考核、開展改善提案活動、qc小組活動、zd零缺陷小集團活動等,對員工在生產過程中實施“三確認”進行總體控制與考核,從而不斷地促進產品質量和質量體系的完善與提高。同時通過實施品質開發工作,品質保證部門自身也在不斷實施和改進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的工作。
文章內容聲明:部分圖片及內容來源于網絡,我們整理發布存儲,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