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隨身佛像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于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
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制的夾纻佛,其中則以金銅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視。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價值,但因存世有限,市場上非常罕見。明清的金銅佛像就構成了今天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明代鑄造金銅佛像非常興盛。
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3.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復。
4.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分布,具典型時代特征。
6.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周,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
9.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特別是明清兩代,出于民間供奉和安撫、籠絡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藏傳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金銅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樂、宣德時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兩朝。這些漢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別是明清宮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藝精湛,氣勢輝煌,姿態普遍富于動感,頗具震撼力,在撫慰人心的同時,也凸顯尊崇之美。
明永樂鎏金佛像--成交價:180萬-----2018-05-03
明代樂銅鎏金龍王菩薩-----成交價:258萬-------2018-9-16
明代觀音菩薩成交價:160萬-------2019-01-06
觀音菩薩成交價:350萬rmb-------2019-03-14
明代銅彌勒佛像成交價:190萬rmb------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