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絮凝技術的原理
電絮凝技術處理廢水的原理是什么?
電絮凝技術方法處理廢水是利用鋁或鐵陽極溶出,原位生成高活性的多形態聚鋁或聚鐵絮凝劑,將水體中污染物微粒聚集成團并沉降或氣浮分離的除污工藝。電絮凝法處理廢水具高、泥量小并易于固液分離、無需外加藥劑、二次污染少、操控和設備維護簡單、易于自動控制和最終出水中總溶固(tds)小等優勢,電絮凝技術方法已逐漸成為處理重金屬、氟離子以及染料等無機、有機廢水的有效方法。
由于早期電絮凝技術水平低、能耗高、處理廢水種類少,因此在以后很長的時間內未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隨著工業廢水類型的日益復雜和對小型高效廢水處理集成設備的需求增加,電絮凝技術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電絮凝技術處理廢水的原理
電絮凝法處理廢水是將絡合吸附與氧化還原、酸堿中和、氣浮分離結合起來的廢水處理工藝。通過對電絮凝機理的研究表明,帶正電的絮凝劑與污染物顆粒通過靜電引力和范德華力,絡合聚集成團,生成可沉降的絮凝體而去除。
有機分子可通過陽極氧化分解成小分子而易于被絮凝劑吸附,染料和溶解態的金屬離子則可通過陰極的電還原沉積作用與水體分離。
電絮凝技術方法處理的廢水呈堿性時,陽極溶出產生的金屬離子經水解和絡合作用消耗了廢水中過多的 oh-,使ph 下降;而對于酸性廢水,金屬氫氧化物和陰極電解水產生的 oh- 能消耗廢水中h+,使ph 上升,因而,電絮凝有中和酸堿的作用。
另外,當處理含油廢水等形成的絮體微輕、難沉降時,電絮凝技術方法還可利用陰極析氫或耦合后續電氣浮工藝,由電解水產生的o2 和h2(直徑不超過60 μm,遠小于加壓氣泡粒徑)在上浮過程中將微輕絮體帶至水面達到分離目的,而該過程無需外投pam 等試劑和處理絮凝污泥。電氣浮還兼具一定電氧化去除cod 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