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壓痕測試
x射線衍射殘余應力法
工作原理:當多晶材料中存在內應力時,必然存在內應變與之對應,導致其內部晶面間距發生變化,以及x射線衍射譜線產生位移。通過分析衍射峰位置的變化,根據彈性力學原理,就可以測量出材料中內應力大小及方向。
優點:能測量出絕對殘余應力,精度較高,可達到10mpa;
缺點:設備價格昂貴,操作復雜,受材料晶粒度影響較大,對材料表面狀況要求嚴格;只能檢測表面應力,在測內部應力時必須剝層。
納米壓痕技術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測試材料力學性能的方法,由于這一技術基于高精度位移測試,文獻中有時也稱之為深度敏感壓痕技術(depth-sensing indentation technique,dsi);又由于這一技術需要借助于高精度位移及載荷測試裝置,文獻中有時又稱之為儀器化壓痕技術(instrumented indentation technique,iit)。它通過計算機控制壓頭壓入被測材料,實時記錄載荷的連續變化,并且在線監測壓入深度,從而得到載荷-深度曲線,通過研究壓頭載荷隨壓痕深度的變化規律,可以了解材料的微觀結構抵抗外力變形的能力,并計算出相應的力學性能參數,整個壓痕過程包括加載與卸載兩個階段。加載過程中,壓頭作用在材料上的載荷p會隨著壓痕深度h的增加而增大,卸載后壓頭回到初始位置,在試樣表面會殘留的壓痕痕跡,這是由于試樣產生了塑性變形所導致的。
納米壓痕測量技術最為常用的方法是oliver-pharr(o&p)。根據實驗測得的載荷-深度曲線,可以根據載荷-深度曲線求出彈性模量,而硬度(e)可由大的加載載荷(pmax)和壓痕的殘余變形面積求得。
圖一中,hc表示壓頭壓入試樣時的接觸深度,ac表示被測試樣與壓頭接觸的半徑,hs表示壓頭壓入試樣時試樣表面的位移。通過記錄納米壓痕過程中載荷(p),隨壓頭壓入基體深度(h)變化而變化,得到載荷-深度曲線(如圖二所示),其中 pmax為大的載荷,hmax為大的位移,hf為完全卸載后的殘留的位移量,s為彈性接觸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