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樁混凝土強度不足怎么處理 cfg樁混凝土強度規定
cfg樁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樁的簡稱。它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和形成的高粘結強度樁,和樁間土、褥墊層一起形成復合地基。由于樁的作用使復合地基承載力提升,變形減小,再加上cfg樁不配筋,樁體利用工業廢料粉煤灰作為摻和料,大大降低了工程造價。
cfg樁適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結的素填土等地基。一般采用長螺旋鉆孔、管內泵壓混合料灌注成樁施工工藝。其樁徑宜取350~600mm;樁端持力層應選擇承載力相對較高的土層;樁間距宜取3~5倍樁徑;褥墊層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級配砂石等,不宜選用卵石,粒徑不宜大于30mm,厚度150-300mm,夯填度≤0.9。在樁施工完畢后應進行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試驗,肉墊層施工完后應進行靜載荷試驗。cfg樁雖具有眾多優點,但在工程實踐中也會出現各種樁體質量缺陷,現就常見的樁體質量缺陷問題做一簡要分析和總結。
1.常見缺陷
1.1樁頭變形:樁頭一定范圍內變形呈扁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
1.1.1原因分析:保護樁頭留置過短;樁間土強度較低或含水量較高,新打樁混凝土在凝結前受樁機支腿擠壓或清土機械碾壓等機械擠壓所致;剔鑿樁頭時方法工藝不合理。
1.1.2改良措施:樁基設計時根據施工季節、樁間土情況留置合理長度的保護樁頭,一般不宜小于0.50米。樁基施工時,合理調整樁機及支腿停放位置或加大支腿底面積,盡量避免對相鄰新打樁的影響;在基槽底土含水量高、強度低時,可采取隔打或跳打樁方式。排清運樁間土時宜采用履帶式小型挖掘機、嚴禁采用鏟運機,以避免機械碾軋震動的影響。剔鑿樁頭時可采用切割片環割方式、嚴禁粗鑿濫撬。
1.2縮頸主要表現為樁體局部樁徑小于設計樁徑。
1.2.1原因分析:在飽和軟土中成樁,施工順序順序不當,如連續施打時,新打樁對已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擠壓,使得已打樁被擠成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產生嚴重的縮頸、甚至斷樁;提鉆速度太快。
1.2.2改良措施:根據土層情況選用適宜的施工工藝和設備;根據不同土質,在施工中選擇合適的成樁順序,在軟土中,樁距較大可采用隔樁跳打;在飽和的松散粉土中施打,如樁距較小,不宜采用隔樁跳打的方案;滿堂布樁,無論樁距大小,均不宜從四周向內推進施工。施打新樁時與已打樁間隔時間不應小于7天。根據泵送量及地層情況合理控制提鉆速度,一般控制在1.2m/min~1.5m/min為宜。
1.3擴徑:主要表現為樁體局部樁徑大于設計樁徑。
1.3.1原因分析:在飽和的粉土或砂土層中施工時,在剪切作用下,樁周土坍孔形成空洞,由樁體混凝土側向膨出充填形成樁體擴徑;樁周土為軟土時受混凝土擠壓影響導致擴徑。
1.3.2改良措施:施工前充分了解場地地層情況,樁身深度范圍內有飽和粉土、砂土或軟土時應盡可能降低、減少振動;采用小葉片螺旋鉆桿成孔,快速鉆進,減少剪切能積累并對樁間土具有一定的擠密作用;合理控制混凝土壓灌壓力,使擴徑的部位混凝土密實形成有益擴徑。
1.4離析:是指粗集料下沉、砂漿上浮,以致造成混凝土出現蜂窩、麻面、薄弱夾層等質量不均勻缺陷的現象。主要為樁體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蜂窩狀孔洞、空隙,從而使樁體強度降低。
1.4.1離析的原因:混凝土攪拌不均勻或攪拌(運輸)時間過長;導管漏水;混凝土配制不合理,如骨料級配不當、水灰比過大、使用水泥品種不當或失效。
1.4.2改良措施:嚴格選取混凝土原材料,嚴禁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必要時進行洗料,嚴禁澆注同一棵樁時使用不同牌號、不同批次的水泥等原材料;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在澆筑至灌注樁2/3樁長后,應適當調整配合比,比如水灰比不宜過大,原來有使用緩凝減水劑的停用或減量,目的是增加混凝土的粘稠度,避免混凝土拌合物過稀造成的離析;合理的混凝土澆筑速度,特別是接近樁頭,往往施工人員思想放松,拖拖拉拉,容易造成混凝土離析;合理的導管埋置深度,使導管內保持一定的混凝土液面高度,保持混凝土的均勻性及流動性。
1.5斷樁:樁體斷裂一般有下列三種形式:
1.5.1原因分析:野蠻挖土,挖掘機械不當,基樁受擾動碰撞,在剪力作用下斷裂;提鉆過高造成斷樁,泵送混凝土料與提鉆速度匹配不合理造成斷樁;成品保護不力、冬季凍漲;截斷樁頭施工方法不合理。
1.5.2改良措施:要嚴格按不同土層進行配料,攪拌時間要充分,每盤至少3min??刂瓢喂芩俣?,一般1.2~1.5m/min?;旌狭系墓袃煞N方法。一是現場攪拌,一是商品混凝土。但都應注意做好季節施工。雨期防雨,冬期保溫,都要苫蓋,并保證灌人溫度5℃以上(冬期按規范)。冬期施工,在凍層與非凍層結合部(超過結合部搭接1.0m為好),要進行局部復打或局部翻插,克服縮頸或斷樁。樁體施工完畢待樁達到一定強度(一般7d左右),方可進行開槽。開槽要合理選擇施工方案及施工機械。截樁頭時可采用大錘擊打對稱鋼釬的方法或切割片環切工藝。